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带来的影响已远超技术本身。然而,与技术扩散伴随而生的是力量的日益集中——少数科技巨头掌握着AI发展的关键脉搏。这种权力的不对称正在加剧人们对技术伦理、社会公平乃至未来生计的担忧。面对这一严峻现实,长期关注人工智能伦理与影响的行动者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反思。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倡导路径或许已不足以撼动日益固化的技术权力格局,必须寻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促使AI朝着更有利于人类整体福祉的方向发展。
过去,许多AI倡导组织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上,希望通过立法或监管来约束技术滥用。但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单凭政策杠杆难以有效应对技术迭代的速度和资本力量的强大。因此,新的策略重心开始向“自下而上”的力量构建转移。行动者们正努力将看似高深莫测的AI议题,与普通民众切身相关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要揭示AI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具体经济问题的关联,让更多人认识到AI并非遥远的科技概念,而是深刻影响他们日常生计和未来前景的现实力量。
这种战略转变的核心在于,不再孤立地讨论某个特定AI产品(比如大型语言模型)是“好”是“坏”,而是聚焦于技术背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新的行动方向旨在揭露和挑战科技公司所拥有的、往往缺乏有效制衡的强大权力。行动者认为,即使某些AI产品在技术上令人惊叹或极具吸引力,它们的存在和普及仍然可能服务于不公平的权力结构,加剧社会不平等。因此,关键问题不是技术本身有多“酷”,而是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控制权掌握在谁手中,以及它如何被用来塑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未来。
为了有效应对集中化的技术权力,构建广泛的社会联盟被视为关键一步。新的倡导模式迫切需要将技术行业的内部工作者与外部的公民社会团体、劳工组织等连接起来,形成合力。科技从业者对技术开发和公司内部运作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参与可以为外部倡导提供宝贵信息和内部驱动力;而外部组织则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动员能力。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共同抵制那些将失业等负面后果描绘成“不可避免”的技术决定论叙事,并推动建立真正的问责机制。
总而言之,面对AI行业权力日益集中的趋势,人工智能行动者们正经历一场至关重要的战略转型。他们从单一依靠政策游说转向构建 grassroots 力量,从抽象的技术伦理辩论转向关注AI对具体经济民生的影响,从评价单一产品转向挑战不负责任的企业权力,并积极寻求与技术内部人员结盟。这一系列深刻的调整,预示着AI倡导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不仅是对过往经验教训的回应,更是为了在由少数巨头主导的AI时代,开辟一条更为艰难但也可能更有效的抗争道路,确保技术的发展真正服务于全体人类的福祉,而非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