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金融科技巨头克拉纳(Klarna)近期的举动无疑为人工智能如何颠覆传统工作模式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这家以“先买后付”服务闻名的公司,竟然为其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希米亚特科夫斯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打造了一个AI分身。这个数字孪生不仅被用于向公众通报季度财报,甚至还被推上前线,接听客户服务热线。这番操作,高调宣示了克拉纳全面拥抱AI、力图走在技术前沿的决心,也瞬间将关于AI替代人类工作的讨论推向新的高潮。
克拉纳的真人CEO塞巴斯蒂安·希米亚特科夫斯基对AI的潜力抱持着极为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激进的态度。他曾公开发表言论,认为人工智能有能力胜任我们所有的工作。在他的主导下,克拉纳积极推行其“AI优先战略”,并声称这已带来了显著的回报,包括提高了员工人均营收,大幅削减了运营成本,并助力商户网络的扩张。这种信念直接体现在公司的招聘策略上——据报道,克拉纳很大程度上因AI的广泛应用而暂停了大部分招聘,仅保留了少数工程师岗位,这似乎印证了他对AI能够承担绝大多数职责的判断。
然而,有趣且略显矛盾的是,这位CEO的AI分身,即那个负责客户支持的聊天机器人,所表达的观点却显得更为审慎。尽管它能高效处理大量日常查询,从而解放人类员工去处理更复杂的事项(据说其工作效率相当于700名全职人类客服),但当被问及AI是否能完全取代人类时,这个AI机器人给出了保留的答案。它承认AI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也强调克拉纳仍然需要“人类的触感”(a human touch),暗示并非所有工作都能被自动化取代。
这种真人CEO与AI分身之间论调的差异,引人深思。一方面,是创始人对技术潜力近乎无限的憧憬与实践;另一方面,则是AI程序本身(或许是出于设计或数据训练的考量)对人类角色必要性的某种程度的“承认”。这究竟是AI目前能力的真实写照——在处理复杂情感、非结构性问题或需要同理心、创造力的场景时依然力有不逮?还是公司在激进推进AI的同时,也试图通过AI之口,为那些可能因技术进步而感到焦虑的员工和社会大众,留下一丝缓冲或希望?这种策略上的微妙平衡,或许反映了企业在引领变革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技术伦理和人员安置的复杂现实。
克拉纳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大型企业如何在效率和创新驱动下拥抱AI浪潮,以及这一过程所伴随的潜在影响和内在张力。它迫使我们再次审视“人类工作的价值”这一核心问题。当AI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完成越来越多原属于人类的任务时,那些“人类的触感”——沟通的艺术、深度的同理心、批判性思维、跨领域的创造力,以及处理未知和复杂情境的能力——是否将成为我们在未来职场中不可替代的真正优势?克拉纳的AI CEO实验,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术应用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加速到来的智能时代中,需要重新定义自身位置与价值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