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医疗诊断到内容创作,其影响日益深远。然而,随着这项强大技术的普及,其带来的挑战也愈发凸显。长期以来,关于AI的讨论往往聚焦于技术本身的伦理困境、潜在偏见,或是对具体应用的审查。AI领域的倡导者们也曾将目光主要投向政策制定层,试图通过立法或监管来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无疑是重要的努力,但在AI产业力量日益集中的当下,这种策略的有效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新的思潮在AI倡导领域涌现。一份最新的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力量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倡导团体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策略。核心在于,必须揭示人工智能与更广泛的经济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技术话题,而是一个与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以及权力结构紧密交织的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策略转变的背后,是对现有方法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仅仅依赖顶层设计或针对单一技术的修修补补,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正如AI Now Institute的联席执行董事所言,如果不从基层构建力量,政策杠杆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因此,新的重心在于让人们切身感受到AI对其物质生活的影响。辩论某一个AI产品是好是坏不再是首要任务,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将如此巨大的、不受约束的技术力量赋予少数公司,这对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
将AI与经济议题挂钩,一个最直接且关键的连接点便是“工作的未来”。科技行业倾向于将自动化和潜在的失业描述为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似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然而,新的倡导策略鼓励我们将AI的部署视为一个选择和博弈的过程。工人和其他受影响的群体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命运,而是有能力抵抗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工作保障和经济福祉的AI应用方式。这需要揭示AI如何被用来压低工资、固化不平等,并挑战技术决定论的论调。
总而言之,AI倡导正经历一场重要的战略转向,从专注于技术表层问题和政策游说,转向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背后的经济根源和权力结构。这场转变认识到,只有将AI的讨论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框架下,将其影响与人们切实的物质生活连接起来,才能真正构建起能够制衡技术巨头力量、推动技术朝着更公平方向发展的 grassroots 力量。这不仅是对AI活动家的挑战,也是对所有关注技术与社会未来的人们的启示:理解并影响AI的未来,必须首先理解并影响其所处的经济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