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瑞典金融科技公司 Klarna 的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夫斯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宣称人工智能能够胜任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工作”时,无疑在全球商业和技术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这位以大胆言论著称的领导者,不仅停留在口头表达,更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推出了一个基于其本人声音和形象训练的 AI 克隆体。这个数字分身不仅被用于发布公司的季度财报,甚至还开通了一条热线,供公众拨打提问,直接与这位“AI 首席执行官”互动。此举迅速成为焦点,引发了人们对 AI 在职场角色、人机协作边界乃至人类自身价值的广泛讨论。
Klarna 在 AI 领域的激进部署并非秘密。公司自述正推行“AI 优先战略”,并声称这已带来了显著回报,包括提高员工人均收入、大幅削减成本以及迅速扩张商家网络。自从 2022 年以来,Klarna 的员工数量据报道已精简了 40%,这一数字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拥抱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结果。AI 克隆 CEO 参与财报发布会,对外展示了公司对 AI 技术的深度信任和应用能力,仿佛在用具象化的方式告诉世界:看,我们的领导者形象都可以被 AI 复刻并执行核心任务,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这种做法既是技术实力的秀场,也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营销策略,旨在强化其作为一家“AI 公司”的品牌形象。
然而,有趣的是,当好奇的记者或普通用户拨打 Klarna 的 AI CEO 热线时,得到的反馈似乎比真人 CEO 的公开论调要温和许多。根据报道,这个 AI 克隆体在回答关于人类在工作中必要性的问题时,会表示它主要处理那些常规性、重复性的查询,从而将人类员工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专注于更复杂、需要创造性思维或同理心的任务。这种回应与西米亚特科夫斯基“AI capable of doing all our jobs”的论断形成了微妙的对照。这或许揭示了几个层面:一是 AI 技术的当前局限性,即便能够模仿声音和语气,理解和生成复杂、富有 nuance 的回答仍然具有挑战;二是公司在对外宣传和实际操作中可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方面用激进言论吸引眼球并推动内部变革,另一方面在与公众互动时更强调人机协作和 AI 的辅助作用,以避免过度引发恐慌或反感。
Klarna 的案例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 AI 对未来职场和人类角色的影响。如果一家公司的 CEO 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被 AI 取代,那么普通员工的危机感无疑会更加强烈。西米亚特科夫斯基将工作简化为“推理加上知识/经验”,并认为 AI 已经掌握了最关键的“推理”能力。但这是否是对工作的过度简化?工作中除了推理和知识,还有情商、直觉、跨部门的复杂沟通、文化理解、价值观判断以及在不确定环境中做出决策的能力。这些往往是依赖于人类独特的社会属性和情感体验。尽管大型语言模型在模拟这些方面取得了惊人进展,但它们是否真正具备这些特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现实世界的复杂互动中可靠地替代人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Klarna 打造 AI CEO 克隆体并开放热线的举动,无疑是人工智能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试验。它既是企业积极探索技术边界、追求效率的体现,也折射出当前社会对于 AI 颠覆性力量的兴奋与不安。这不仅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战略选择,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如何在拥抱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的同时,重新定义人类的价值,找到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点?或许,AI 的最终目的并非完全取代人类,而是迫使我们审视并专注于那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领域。Klarna 的 AI CEO 或许能高效地回答标准化问题,但它能否像一位真正的领导者那样,在危机时刻凝聚人心、传递愿景,或者在面对复杂伦理困境时做出富有同情心的决策?这个问题,AI 克隆体或许无法回答,而这正是人类在未来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